close

0003.jpg  

在北投社區大學,有一堂由 魏聰敏 老師主持,

99
年度台北市教育局遴選為優良課程的「台北文史生態趴趴走」,

非常的叫座,經常在開放報名沒幾天,就已額滿,動作如果太慢,還真的會錯過認識台北地方文史的機會。

魏聰敏
老師,

北投關渡在地人,臺北市甘答門文史生態協會理事長,

對於台北盆地的人文歷史,有其專精獨到的研究與見解。

319日星期六,我慕名跟隨 老師的腳步,來到充滿文化歷史及自然生態的關渡地方,

走訪蘊含豐富人文、生態、歷史的淡水河沿岸景點,開啟關渡人文生態的學習。

位於淡水河口上溯4公里處的關渡〈Kanto
〉,

凱達格蘭語音譯【猴山仔】、

平埔族譯音【甘答】、【墘竇】、【干豆】、【肩豆】、【干荳】、【關杜】、【關豆】、【官渡】、

台灣府誌
(乾隆)
時稱【關渡】,日治時代的北淡線火車站稱為【江頭】,

是淡水河和基隆河匯流之地。

其山勢由北方大屯山脈下垂到關渡宮附近,標高約
50公尺
形成象鼻﹙圖左下﹚,

西邊淡水河對岸的觀音山脈,沿伸至標高
55公尺
的獅子頭﹙圖右下﹚,

兩山支眽歧出,相對形成峽門隘口,古稱「甘答門」或「干豆門」,自古便以【獅象守口】稱之。

每逢漲潮,

自淡水河口流入的海潮與基隆河、淡水河【大漢溪和新店溪的合流】相遇,

涇滑分明,水分三色,構成「關渡三潮」奇景,

名列清代,也是昔日人们口中著名的

淡北八景【坌嶺吐霧戍臺夕陽淡江吼濤關渡三潮屯山積雪蘆洲泛月劍潭夜光峰峙灘音】之一。

1963
年,葛樂禮颱風侵襲,

大台北地區飽受天災蹂躪,新莊,五股、蘆洲因地層下陷,積水無法排除形成一片汪洋。

政府認為淡水河不易洩洪,主因在於關渡峽口,

於是在
1964年將關渡峽門兩邊拓寬90公尺,拆除民房59
戶,慈航禪寺一所﹙搬遷至北投中和街﹚,

並將河中「鳥踏石」炸燬,至此「獅象守口」、「關渡分潮」、「關渡劃流」的勝景永不復見。

這一段的文史陳述,在 魏老師的口中娓娓道來,令人不勝唏噓。

在 農曆二月十五日 午時淡水河滿潮的此時此刻,

眾人頗為過去的錯誤造成今日未能飽攬分潮、劃流而深感有憾!

魏老師一時興起,以正統古漢語四聲八調吟唱詩人魏金堂留下的千古佳句︰


干豆獅象把水口

雙川河水直直流

門前勝景三色水

流水宛如普陀音

在古調吟誦聲中,眾人遙望甘答門,憑空想像「關渡三潮」的勝景,

亦步亦趨跟隨 魏老師來到關渡宮參拜。


  0002.jpg

關渡宮,北台灣重要的媽祖信仰中心。

相傳清順治十八年(西元
1661
年),

福建臨濟宗石興和尚從湄洲島媽祖祖廟,分靈恭請關渡宮大媽來台,建廟於山上,稱作「靈山廟」,

後經數次改建後才下移到近水濱山麓的靈山象鼻穴,坐北朝南,以茅立廟,稱作「靈山天妃廟」,

再經康熙、乾隆、嘉慶的重修、重建,改稱「關渡祖宮」。

光緒23年(西元1897年、明治30
年),

當地富商林大春,

看重象鼻風水寶穴,欲在靈山天妃廟原址興建大宅,

以為就此得到好的地理風水,家道可更興旺,

於是他捐了二百大銀,集各商家的捐助,

將靈山天妃廟遷移於關渡宮現址,

坐西朝東,背臨形如象鼻的大屯山,面對勢如獅頭的觀音山,地理風水稱作「萬水歸堂」之靈穴。

爾後,林大春家道中落,原址改建慈航禪寺,

再因關渡峽門兩邊拓寬
90公尺
,慈航禪寺被迫拆除,另搬遷至北投中和街底。

日治大正11年(西元1922年)民國11
年,日皇重修靈山天妃廟易名【關渡宮】。

台灣光復後,
1954
年重建正殿屋頂為【閩南燕尾式】、【歇山重簷、假四垂】的形式,

1959年再改建前殿【三川殿,五開間形式】,1965
年後不斷擴建,造就今日的規模。

圖中這一對距今約有
300
年歷史的石獅雕像,不開口的母獅為明末清初的傳統工藝特徵,現今已屬罕見。

相傳關渡宮的媽祖神像中,大媽與二媽最為靈驗。

大媽由湄洲迎來,安座主殿之上。

有一則關渡媽祖石〈下一張圖右一〉的傳說,是認識關渡地方文史的另一重點。

位於臺北縣淡水鎮自強路
33
號,竹圍國小自強分校運動場內的關渡媽祖石,

坐南朝北偏東,原是臺北市大龍峒陳悅記這家公司所有。

根據這塊巨石上所留的刻字,說明採石者擬採之作為打通臺北盆地連通淡水至基隆旱路之用。

據民間相傳,採石工鑿石,震動關渡媽祖,致使陳家石工不敢續行之。

因此,

當時的關渡宮董事林大春出面向陳悅記管理人陳日仁購買,

為免除他人不知此石所屬或有人惡意開鑿,特刻石碣碑文於上,乃有「媽祖石」之名。
 

碑文內容如下:

關渡祖宮天上聖母董事林大春

向與大龍峒陳悅記管理人陳日仁買出此石址在和尚墓湖山頂馬路邊

價值金並什費工資金一切計七十大元以為永遠保存管理人林大春大正二年癸丑四月二十七日立
』。

二媽則傳說原奉祀在商船上,船遇海難,神像漂流至唭哩岸,百姓安奉至慈生宮,

卻於翌日飛落靈山廟,並指示駐廟安座,傳說總總,足顯其法力高強。

西河記事部落格記載,

二媽深受信眾崇敬,由每年的農曆年 正月十一日
北投大拜拜開始,

常年巡訪作客北台灣各街庄,撫慰生於斯,長於斯的萬千子民!

老師特別提醒來到關渡宮,

除了向阿婆請安外,另外就是要參拜財神爺。

所謂「山管人丁、水管財」,

位在淡水河、基隆河匯集處,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關渡宮,

除在正殿供奉媽祖,另有九爐參拜神明:

觀音佛祖、 文昌帝 君、玉皇大帝、三官大帝、五路財神、福德正神和古佛洞爐等。

而連結古佛洞爐和福德正神的地下通道,就是有名的財神洞,

洞中供奉中路天官賜福財神、東路文比財神、南路季倫財神、西路武明財神、北路萬山財神。

圖下中為天官賜福財神
- 帝堯,亦為關渡宮僅有,頗為靈驗


只見眾學員雙手合十,七嘴八舌口中唸唸有詞,

這麼多人同時向財神帝堯祈求,真不曉得我的願望有沒有被聽進去

 
0001.jpg

拜完財神爺,

眾人心滿意足,神采飛揚,

踏著輕快的腳步來到關渡宮旁的漁港,耹聽 魏老師細說關渡地方人文始末


先民渡海來台,披荊斬棘、蓽路藍縷,無非覓得一方安身立命的淨土。

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關渡居民早期以農業、魚撈、養鴨營生。

光緒年間,關渡平原早已成為農業生產重地,

而淡水河在關渡峽口為半淡半鹹的河水,也因此蘊育非常豐富的魚、蝦、蟹、貝類,

且有少數居民在基隆河灘地種植茳茳鹹草。

台灣光復後,


養鴨人家捕撈花殼【淡水河中一種大如黃豆比蜆還小的貝類】餵食鴨子,

生出來的鴨蛋,蛋黃成红色,再製成香氣十足的鹹鴨蛋而遠近馳名。

淡水河廻游性的魚類多達三十多種,關渡河段則以蔡紗、鱸魚、赤鰭、烏魚四種為第一等魚。

九月捕獲的烏魚最為肥美,有「九月烏,卡贏豬腳ㄎㄛ」的美譽。

夏季時節,以流水掛網尾捕撈沙蝦、班節蝦,經常是「一船肚滇滇」。

關渡討海人有一種相當特殊的耙貝作業,

一條船以一具
(台語) 叫【ㄌㄠˊ
ㄌㄤˋ】的擋潮簍〈圖右四

二支
(台語)叫【刈ㄅㄢ
阿】的工具〈圖右四

順著潮水將ㄛ
ㄌㄠˊㄌㄤˋ放置於船尾的河裡,

由潮水推動擋潮簍,
(此時船尾在前,船頭在後順流直行,不用人力)


帶動船身及船身兩側的刈
ㄅㄢ
阿,順著潮流捕撈花殼仔、台灣蜆、浮崙、苦螺仔。

關渡橋下游到油車口的河段則盛產粉蟯,

關渡討海人使用耙蟯的作業方式,

以四支耙【刈
ㄎㄧˋ
阿】﹙圖右三﹚,五具擋潮婁【ㄛㄌㄠˊㄌㄤˋ】,

橫船由潮水推動擋潮婁帶動船身,船側繫著【刈
ㄎㄧˋ阿】,

在河中捕撈分佈在河底砂質區的老蟯。

1964
年,

關渡峽口拓寬後,改變了淡水河的水文,

大量海水直奔而入,河裡的貝類、蜉侖、蜆、花殼相繼死亡,

茳茳鹹草也無法生存,漸漸的被河口漂來的水筆仔取代,

四十多年來已成為一大片紅樹林。

在西方文化充斥的現今社會,現代人飽受速食文化的洗禮,

一切講究速成,急功近利,欠缺對大自然反省的謙卑與敬畏!

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工業廢水排放方式得到改善,

淡水河整治漸漸有成,魚、蝦、蟹、貝類再次重穫生機,

期待日後「關渡三潮」的勝景亦將重現世人眼前!

我,

何其有幸,

跟隨魏老師關渡走一遭,雖然是浮光掠影,來去匆匆,

但我相信,

重新回頭認識我們生長的這塊土地,這只是開始,而非結束


一:
圖右二則是位於關渡宮山麓下,二次大戰時期,日軍藏放水雷炮用於攻擊美軍軍艦的貯藏室與防空洞。

註二
: 本篇文章重要史料引述自魏老師的部落格


- The End -



118877997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inan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