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經造訪花蓮,
但經過時間的沉澱,
記憶中的好山好水也已漸漸模糊。
日過過常生活的瑣碎與平淡,
終究抵擋不住驛動的心。
聽說後山的金針花開的滿山遍野,
特地抽空排定假期,
遠離都市塵囂前往東部尋幽攬勝。
![]() |
![]() |
![]() |
透過中華綠生活休閒發展協會的安排,
遊覽車行經便捷的雪隧與鬼斧神工的蘇花,
不到3個小時,
我們已從都市叢林來到了廣闊的太平洋海濱,
疲憊的身心也感覺到通體舒暢。
![]() |
![]() |
![]() |
緊接著我們造訪這次行程的第一站 --- 七星潭柴魚博物館。
七星潭昔日是小漁村,同時也是花蓮定置漁業發達興盛之地,
原因係七星潭海域缺乏天然灣澳,然而因黑潮流過台灣東部,
帶來各種洄游的魚類資源,加上中央山脈的山腳緊迫於海濱,
沿岸的流水深且急,近海魚群在此匯集成天然漁場之故。
七星潭過去曾有柴魚工廠,後來轉型為七星潭柴魚博物館,
於2003年開幕,將傳統產業賦予新精神。
博物館裡除了有柴魚工廠的相關文物展示外,
還有DIY體驗區、餐飲區等····
是體驗漁民生活、認識花蓮海洋文化的好去處。
![]() |
![]() |
![]() |
![]() |
![]() |
![]() |
柴魚製作最早始於日本,相傳早在1500年前,
當時的「堅魚」只是單純的利用生鰹魚加以曬乾或熟煮完後的乾燥品。
而柴魚「燻製法」的發明是到1674年,
日本四國土佐(今高知縣)宇佐浦地區 甚太郎的漁夫,
靈機一動開始使用「燻製法」製作魚乾,之後在後人的改良下,
慢慢呈現出與近代相似的製作法。
「鰹魚為花蓮水產大宗,每逢孟夏,其魚大至,一網可收二萬餘斤之魚」,
「花蓮文獻」中是如此記載著光復後的漁業盛況。
日據時期這項獨特技藝傳授至台灣後,
兩個民族繼續倚靠著大洋帶來的豐富漁產,
繁衍出更具特色的產業文化。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