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以部落格開板為文,記錄自己日常生活的點滴,為了豐富板面內容,
我一直尋找各種主題來記錄所見所為,其中的廟會活動一直是我樂於嘗試的寫作方向,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時間過的真是飛快,距離我第一次拍攝記錄廟會活動以來,也已一年有餘了…
我的第一次廟會活動拍攝初體驗就是庚寅年台北河溝頭晉德宮助順將軍爺出巡繞境大典,
猶記得當時跟著陣頭隊伍穿梭在西門町的大街小巷中,實在是既新鮮又有趣,
但是在一整個下午全程步行的考驗後,回到家卻整個人累趴在床上…
認識我的朋友覺得這樣子的行徑太過瘋狂,直呼不可思議!
問我為何喜歡廟會活動?
其實,私底下我也問過自己這個問題!
但真的是說不上來的感覺!
也許純粹是一種喜歡湊熱鬧的參與感,
更或許是想要擁有一種貼近鄉土的歸屬感。
如此的說法朋友卻深深不以為然!
但我曾在網路看過某網友的真情告白,
文中提及廟會慶典活動真的可以反應一個地方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傳承,
如果現代社會各階層在厭惡廟會活動的同時,
如果能用更寬容的心試著更深入了解其中想要傳達的含意,
或許我們更能夠了解自己生長土地的點點滴滴…
10/28﹙ 十月初二 ﹚,
一年一度的台北河溝頭晉德宮助順將軍爺出巡繞境大典又將熱鬧舉行!
早上11點,我來到位於西門町康定路與環河路口的晉德宮前,
現場已擠滿圍觀人群,
而參與遶境的陣頭隊伍也已大致報到就緒,就待鳴炮起馬出發!
依據廟方主家的說法,晉德宮是三年一大迎,
最近的一次是2009年,所以明年150週年的活動將更令人期待。
話雖如此,但我認為參與廟會活動的陣頭應該在精不在多。
我在現場環顧陣頭內容,大概就是開路土地公、晉德金獅團、台北天后宮車隊、
神將七對、太子、千里眼、順風耳、田都會館蜈蚣鼓一陣、菁桐南極社北管…
另外有北邑振聖堂什家將一陣、官將首四陣、
台北劉部堂武轎一頂,當然還包括助順將軍爺等三頂武轎。
陣頭內容精簡但素質整齊!
圖為北邑振聖堂什家將在晉德宮前拜廟,動作扎實,整體看起來賞心悅目…
良辰吉時,鳴炮起馬!
由開路先鋒報馬仔領頭,我沿路隨行跟著隊伍穿梭於漢口街、昆明街、忠孝西路、
西寧南路、洛陽街、中華路、開封街、環河南路、漢口街、中華路,
來到了武昌街西門鬧區,而這樣一路走下來,
我終於明瞭河溝頭助順將軍爺出巡繞境被稱為西門町大拜拜的原因了!
其實在西門鬧區能夠欣賞到一場精緻的廟會活動,
對於熱衷於攝影的人士應該是絕佳難得的拍照良機!
就以現場各式陣頭華麗的肢體表演,
配合著北管樂音、獅鼓、蜈蚣鼓、炮聲…等等各式聲響,
再加上服飾穿著新潮前衛的年輕男女逛街購物的輕鬆模樣,
實在很難想像傳統民俗活動與現代潮流時尚的交會與衝突,
就如此活生生的在西門鬧區廣場激情演出,
而眼前的場景真是令人印象深刻。
但是這樣子有如時空錯亂的文化衝突映像還能夠持續多久呢?
能夠年復一年永不間斷的傳承下去嗎?我想沒有人能給我一個明確的答案!
猶記得去年我第一次參訪助順將軍爺出巡繞境,
還有看到關渡二媽與台北唭哩岸顯義獅參與繞境,今年卻遍尋不著!
如果站在民俗研究的角度來看待傳統西門町大拜拜,
根據網路資料考證,在清光緒年間興築台北府城牆時,
石材選用來自於北勢湖打石場,工人採下的石料,
利用漲潮時在圓山下游的三腳渡轉運到大龍峒番仔溝再接淡水河,
逆流而上來到北門附近的河溝頭上岸,而河溝頭當初就是個港口,
助順將軍爺就是早年艋舺河港碼頭搬運工人的守護神!
也因此不難想像淡水河沿岸的唭哩岸顯義獅與關渡二媽會參與助順將軍爺的出巡繞境大典了…
曾經有網友留言,表明他是淡水晉德宮助順將軍爺轎班人員,
去年曾參與西門町大拜拜,不曉得今年他有沒有參與?
陣頭隊伍在武昌街西門鬧區表演良久,
隊伍漸漸往雞母厝方向移動…。
「雞母厝」?
很有趣的古代地名吧?
這個早期臺灣北部凱達格蘭族的生活領域所留下的社名,
最早稱為圭武卒(圭母卒、奇武卒、奎府聚),
如果我們有心想要深入研究台灣地方文史,
那藉由地方廟會慶典活動的角度切入,
則應該更能夠了解臺灣這片土地過去先民披荊斬棘、
蓽路藍縷求生存的種種生活樣貌!
我誠心秉持這般懷古溯源的生活態度看待廟會,
面對以鄙視的心態、不願深入認識廟會活動精神內涵的朋友,我只能無言!
再一次自問我為什麼喜歡融入廟會慶典活動的熱鬧氛圍?
我曾經有過這麼一段的內心剖析︰
「……,從小阿嬤就帶著我去看廟會,印象中阿嬤持香膜拜的虔誠,令我深深感動,
如今想來,這種敬天法祖,正己正人的草根性,
是一種在困頓生活下求取安身立命的最大精神支柱…」。
年紀愈大,
我愈能體會台灣基層庶民生活的內心想法,
廟會對我來說,
可以是一種構圖、
也許是一種熱情、
更可能是想要追尋往日童年簡單生活的美好記憶…
--- The End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