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認識多年的老同事在陸續退出職場後,
依舊保有登山健行的習慣,
也組織了一支「三山涼涼隊」,隸屬於【北投山岳會】,
每每固定於週三走遍大台北區各大郊山,多年不變風雨無阻。
大約數月前,
在臉書看到他們po出『林口頂福巖森林步道』的活動照片,
號稱步道平坦、林相蒼翠盎然,是踏青散心的好去處。
這對於我只會搭小9轉陽明山108遊園公車上二子坪而言,
規劃一趟林口森林步道吸收森林芬多精,
應該是不錯的選擇,至少也有搭車出遠門的新鮮感。
依照「三山涼涼隊」規劃的交通行程,
2/18(二)早上11:00,我在圓山捷運站搭乘937公車前往林口。
公車一路狂奔,直下高速公路進入林口市區後,
沿路各式水泥建物五花八門、爭奇鬥豔地充斥眼前,好個現代都市叢林!
司機老大如識途老馬身手敏捷,操控車子左彎右拐竄進竄出,
終於在「總督府社區」站停下,
行程指引說:
『民生路與中山路口前走,右轉中山路過文化北路,再步行約2公里可至頂福巖登山口』!
於是乎,站在中山路與文化北路口,眼前鐵皮夾道的產業道路就是這般景像………
迤邐前行,兩邊逼窄;春寒料峭,冷風颼颼!
如此單調乏味且不時有大型砂石車風馳電掣呼嘯而過下,
真是塵土滿天不見路之盡頭。
兩公里!
不誇張的兩公里,在步履蹣跚左閃右躲下,
我都還沒有吸取森林芬多精,卻已吃下不少飛土塵沙!
終於到了,
站在頂福巖廟埕前,
清香三柱灰頭土臉地參拜顯應老祖,
叩謝祖師公睜眼護持眷顧,我們很平安。
林口頂福巖主祀顯應祖師,
地方上俗稱『老祖』,旁祀關聖帝君與福德正神。
祖師公是早年泉州安溪人的原鄉信仰,
雖於清光緒23年(西元1897年)雕刻金身,
清光緒27年(西元1901年)至頂泰山巖 掛香分靈,
但林口頂福巖祖師廟卻是於民國83年9月竣工,始舉行入廟安座慶典。
其中典故緣由,在廟內有詳細說明,今日我不是為探究地方文史而來。
稍事休息後,來到祖師廟左後方的山邊登山口,
有一登山步道指引圖,
大意說明此步道是鋪設於溪流山澗切割分散的丘陵谷地間,
海拔約200~250公尺的丘陵地………云云,
我們不待細讀,
急急踏上由廢輪胎堆砌而成的登山階梯,
浮浮沉沉的腳底按摩,雖是陡上坡卻別有一番樂趣…
輪胎階梯走完,踏上原始山徑。
春日融融、北風凜冽,
陽光穿透樹間灑落而下,鋪成滿步道點點金色光斑。
步道緩緩向上。
走過茶園,瞄了一眼位處5、6百公尺最高點的「虎山」指示牌,
然後平緩拾級而下,來到叉路口,路牌標示著往左走「泉園」,往右去「神木區」…
神木?
我的初淺認知以為「神木」不是長在阿里山嗎?
怎麼標高僅5、6百公尺的林口小山丘竟然也長有「神木」?
這太神奇了,今日我走運了!
久未爬山,一出門竟然得與3、4千年的「神木」交會。
我的步履開始變得輕盈,
腦海裡滿是「沿途古木參天、蓊鬱蔽日、空氣氤氳,富含豐沛的芬多精………」的影像。
我一路地念著「神木、神木、神木….」,也一路地拾級而下,
最後站在產業道路邊,回頭拍下「宛峰大橋」的壯闊景象,
非但不見「神木」參天,卻多的是砂石車呼嘯而過。
有點賭氣地不走回頭路尋找「神木」,
悻悻然問明農家「祖師廟」往哪裡走?
卻又被休憩在草叢間突然衝出的土狗狂吠,
嚇得我六神無主、魂飛魄散,哇哩趕羚羊,老師好!
後記:
在回台北的公車上,
內心一直很納悶
以「三山涼涼隊」每週三走遍台北各大郊山步道的專業度,
為什麼會選定「林口頂福巖森林步道」這麼短的腳程,
而且幾乎是走在荒煙迷漫的產業道路上?
回家打開電腦Google「林口森林步道」部落客的推薦文,
發現我錯了,而且錯得離譜。
原來,
「林口頂福巖森林步道」為一條 8字型環狀步道,全程約有4250公尺。
山友可依個人時間或體力,以「泉園」為中繼交叉點,
『向左走』選擇走大圈8字型(步行約100分鐘)繞一大圈,
步道沿途多以原始泥土路呈現,
也有部分原始林相、丘陵谷地、山澗,偶遇小橋流水,
如在攔砂壩上的滑行橋、步步高昇拱橋、天搖地動橋、
宛峰大橋、東倒西歪橋等5座相當具有特色且創意十足的橋樑,
也有早期農村時期所保存下來的吳家古厝建築,
新闢的雪花步道,還有具挑戰體能耐力的「一路發」(168階梯),
登高後有座「富貴居」的涼亭……。
而我選擇小圈走○字型(步行約50分鐘)步道,也走錯路了,
我不應該一路拾級而下穿過「宛峰大橋」站在產業道路上,
而是在「泉園」中繼交叉點『向右走』,
遇叉路直走不能拾級而下,應該就能看到壯觀的「神木群」,
雖然它應該是樹幹比較粗的幾棵樹罷了。
我誤會了「三山涼涼隊」,在此敬表歉意,
而那狗狗,也已痛罵我幾句了……
- The end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