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0004.JPG  

清明穀雨之交,天氣乍暖還寒。

四月九日 ﹙星期六﹚,

「台北文史生態趴趴走」一行成員,跟隨著 魏老師,

來到淡水北新路、水源國小附近的忠寮聚落,

尋訪燕樓古厝群,欣賞台灣傳統建築之美。

0005.jpg  

9:30不到,

祭祀公業李協勝公記管理委員會
燕樓李氏宗廟)總幹事 ---

福建泉州府同安馬巷小崎保李厝鄉渡臺三房七世孫

李永讚 先生,

笑容滿面、展開雙臂迎接我們的到訪。

0006.jpg  

燕樓,李氏宗親堂號。

李永讚先祖鼎成公,

乾隆十六年歲次辛未﹙西元
1751年﹚渡海來台,

於滬尾關渡落腳,

以行醫、捕魚蝦、種水竽初探生計,

後於淡水北投子庄購地開墾良田。

0007.jpg  

道光十六年﹙西元1836年﹚,

四房首祖山石公首開族人之先為太學監生後,

咸豐、同治、光緒年間考取文武舉人、秀才、歲貢生者共達十人之多。

其中光緒十一年乙酉科武舉,

祥奎公及應東公二人同赴福建應試,締造叔姪同榜佳音。

光緒十七年,

應辰公亦考得文舉,一門文武双舉,轟動全台,傳為美談。

0008.jpg  

燕樓李氏祖厝正堂。

近代,李氏族親開枝散葉,榮宗耀祖,在現今社會各領域頭角崢嶸。

舉凡基層地方代表、縣市議員、公民營機構首長、工商業巨頭、大學院校教授、各級學校校長…等,

真是不勝枚舉


0009.jpg  

祖厝門廳懸掛式的天公爐,

一時令我回想起小時候的種種生活面貌


0010.jpg  

五間起傳統民居。

在忠寮聚落的台灣傳統民居,

基本形態是三開間的房屋,屋頂前後兩落水,

入口設於中間為門廳,右間為大房,左間為二房,稱為「三間起」,

兩端各再加一房間,則稱為「五間起」,

可單獨存在,也可用於三合院或四合院的正身。

0014.jpg  

台灣傳統民居的屋頂形態可分為燕尾、馬背。

屋頂兩端往上飛翹,末端分叉為二,形似燕子的尾巴,稱為燕尾,

此乃族親應試考得舉人才能擁有的建築規格。

而屋頂曲脊呈圓角形狀的則稱為「馬背」,

又可分為木、火、土、金、水等
5種樣式。

0011.jpg  

0015.jpg  

住宅的側牆部分,稱為山牆。

山牆,是主人性情的寄託,也是性格的表象。

從山牆中可以看到擬人化的故事,

也可以明瞭祖先在敬天畏天又不服天的表現。

一般民間以「脊墜」和「鳥踏」來裝點山牆,讓山牆更具有生命力。

0016.jpg  

欣賞台灣傳統民居的屋頂形態,

除了燕尾、馬背、山牆、脊墜與鳥踏之外,另一重點就是屋脊剪黏。

由於各房經濟能力各有異同,

在歷經多年風吹日曬下,屋脊磚瓦、剪黏裝飾保存相當不易。

在李氏族親集資下,

乃於光緒元年﹙西元
1785年﹚於北投子庄山腳改建落臺祖厝為燕尾式宗廟,稱為公厝。

而屋脊剪黏之美,在此得以完整展現!

0017.jpg  

燕樓宗廟外觀。

0018.jpg  

中脊剪黏 --- 福祿壽。

0012.jpg  

右燕尾與剪黏。

0013.jpg  

左燕尾與剪黏。

「剪黏」又稱「剪花」,是一種需要現場施工的瓷片鑲嵌藝術。

一般先將石灰、石棉和糖水﹙或蜂蜜﹚加以混合,再搗碎至稀爛有黏性為止,

然後捏塑在事先製作好的鐵絲輪廓上,再雕塑出人物、走獸、花鳥等形態,

最後用類似老虎鉗的剪刀,將各種不同顏色的瓷片或碗片,

取其弧度及色彩,剪成所需要的各種形狀,黏貼在塑造完成的作品表面上,

如此一幅生動、活潑、富有立體感的剪黏作品始告完成。

0019.jpg  

老師知識淵博,

對於台灣傳統民居的種種,如數家珍,

講的生動活潑且有趣,學員也聽的渾然忘我。

在邊聽邊拍照下,

我獨獨對於門廳對聯所傳達的意象表徵深深著迷


0021.jpg  

0022.jpg  

吟風、弄月,洗滌一身的俗氣

0020.jpg  

「詩禮傳家,文章華國」。

在台灣古宅第中,

無論貧窮或富貴人家,

其廟堂總有供桌擺放祖宗牌位,

清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向祖先上香。

廳堂門柱一定有對聯,

每年新春以紅紙墨字更換一幅祈願的對聯,象徵除舊布新。

李乾朗 教授以為這些元素構成一個有形而無聲的教育與學習環境,

小孩子從中受到薰陶而潛移默化,形塑個人的基本素養。

可以說,

要瞭解台灣古代的生活文化,

只要細心去觀察體會一座古宅第就可以得到大部分的答案了。

李乾朗教授說的真好!!

0023.jpg  

在進入民居參訪時,

遇見女主人靜靜的在屋內一角讀經,

虔誠且專注。

所謂「書之貴者,莫如學庸;經之宜者,不過金剛。」

我匆匆拍下這張照片,速速離開。

打擾了


--- The End ---



1188779975.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einan5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